DB34∕T 4851.1-2024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规范 第1部分:数据通信(安徽省)

ID

BC45340500224C57894B321546E1550C

文件大小(MB)

0.45

页数:

23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10/20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35.240.99,CCS,M 16 .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 4851.1—2024,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规范 第1部分:数据通信,Specifications for safety monitoring of small reservoir dams —,part 1:data communication,2024 - 07 - 30发布,2024 - 08 - 30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34/T 4851.1—2024,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 DB34/T 4851《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规范》的第 1 部分。DB34/T 4851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 1 部分:数据通信,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安徽省水利厅运行管理处、安徽省机电排灌总站、安徽省大禹水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怀利、 戴健王铭陈祥超张志浩辉杨剑卓朱小磊刘怀利、 戴健王铭陈祥超张志浩辉杨剑卓朱小磊刘怀利、 戴健王铭陈祥超张志浩辉杨剑卓朱小磊刘怀利、 戴健王铭陈祥超张志浩辉杨剑卓朱小磊刘怀利、 戴健王铭陈祥超张志浩辉杨剑卓朱小磊刘怀利、 戴健王铭陈祥超张志浩辉杨剑卓朱小磊刘怀利、 戴健王铭陈祥超张志浩辉杨剑卓朱小磊刘怀利、 戴健王铭陈祥超张志浩辉杨剑卓朱小磊汤二伟、沈超徐浩刘方商笑妍邢朝荣孙小冉郎金慧李,DB34/T 4851.1—2024,1,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规范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规范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规范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规范 第 1部分:数据通信 部分:数据通信 部分:数据通信,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的数据通信与传输和报文传输规约,本文件适用于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信息采集传输,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818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50095 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SL 26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SL 651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T 812.1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 第1部分:总则,DB34/T 3906 基层防汛监测预警系统集成规范,3 术语、定义和符号,术语和定义 3.1,GB/T 50095、SL 2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 监测采集单元(MCU) monitoring collection unit,负责渗压、渗流量、表面变形、环境量等水库大坝安全监测采集汇集的装置,3.1.2 通道号 channel number,监测采集单元上报数据时用于区分水库的不同点位,符号 3.2,GB/T 50095、SL 26 界定的以及表1中符号适用于本文件,ASCⅡ: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规定了常用符号的二进制数表示方法,BCD:二~十进制编码,CRC:循环冗余码校验,HEX:十六进制编码,4 通信与传输,DB34/T 4851.1—2024,2,4.1 组网结构,4.1.1 小型水库安全监测站包括传感器、MCU、电源、通信设备等,4.1.2 传感器与MCU 通信宜采用水工线缆、光纤、LoRa、蓝牙等方式;MCU 与监测平台通信宜采用互,联网、4G/5G、北斗卫星、卫星通信、物联网等方式,4.1.3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组网结构见图1,监测平台,监测站1,监测数据采集单元(MCU),电源通信设备,传感器1 传感器N,监测站N,水工线缆、光纤、LoRa、蓝牙等,监测数据采集单元(MCU),电源通信设备,传感器1 传感器N,互联网、4G/5G、北斗卫星、卫星通信、物联网等,水工线缆、光纤、LoRa、蓝牙等,图1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组网结构图,4.2 传感器与MCU,4.2.1 通信模式,4.2.1.1 传感器与MCU的通信可分为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4.2.1.2 有线通信模式包括模拟通信模式与数字通信模式,具体如下:,—— 模拟通信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振弦、开关量、4-20mA 通信接口;,—— 数字通信模式包括但不限于RS-485、RS-422、RS-232、SDI-12 通信接口,4.2.1.3 无线通信模式,宜采用2.4G、ZigBee、蓝牙、LoRa等通信方式,4.2.1.4 单个设备采集时间不应大于5秒,MCU单次数据采集时间不宜大于5分钟,4.2.2 传输规则,4.2.2.1 同―链路上所有设备的传输模式和串口通信参数宜相同,4.2.2.2 基于MODBUS 协议的链路传输规则应符合 SL/T 812.1 有关规定,4.3 MCU与监测平台,4.3.1 传输模式,4.3.1.1 传输模式分类,MCU与监测平台间传输模式分类见表1,DB34/T 4851.1—2024,3,表1 传输模式类型,模式代号 模式种类 适用工作制式 适用信道,M1 发送/无应答 自报式 单向信道,M2 发送/确认 自报式 双向信道,M3 多包发送/一次确认 自报式 双向信道,M4 查询/响应 查询应答式 双向信道,M5 查询/多包……

……